2014/12/03

2014連州攝影節:一些觀察和想法


此次攝影節的年度主題:「再造奇遇」(Staging Encounters) 大抵是一矛盾修辭 (oxymoron),其中蘊含了一定程度的樂觀主義精神。連州攝影節一連辦了十年,這件事或足以提供人們樂觀的理由。

攝影節的十週年特別展:「中國當代攝影十年 2005-2014」是此次規模最大的展覽,匯集了82位攝影家的作品。為求方便敘述和閱讀,策展人段煜婷女士依據作品的主要特點,梳理出以下八個概念:

  1. 現代化的景觀 (Modernized Landscape)20
  2. 歷史的某處 (Somewhere in History)16
  3. 擺佈與導演 (Staged Reality)12
  4. 傳統的回溯 (Tracing Tradition)9
  5. 私密的觀看 (Private Viewing)5
  6. 身體與身份 (Exploration of the Body and Identity)11
  7. 語言的實驗 (Experimenting the Language of Photography)6
  8. 攝影作為後媒介 (Photography in the Post Media Era)3

多元中的「主流」

策展人採取一種多元主義的方式來分梳作品,主要原因或許是人們對「中國」的認識已逐步由靜態轉成動態,故難以一個中心概念或特定史觀來統攝或界說。此外,這十年攝影作品數量已相當多,除了在連州所展出的作品之外,基本上還有許多遺珠,這又是另一個難題。

姑且不論展出的作品與各別概念之間的脈絡關係是否有類別失當,甚或範疇錯誤的情況。單就分類的結果而言,這八個概念或從影像的創作方法上著眼(3)、或側重在影像的歷史和文化的意義(2, 4)、或聚焦於攝影本身的媒材特性(7, 8),以及影像的社會性意義(1, 5, 6)

依照上述的區分和作品的數量來看,此次連州攝影節的作品雖然紛繁,但社會意義較強的攝影作品(1, 5, 6, 36組作品)或可稱得上是主流。然而,由於策展人對八個概念的具體陳述不足,主題闡述中的論斷因而顯得斬截而零碎,很容易讓人的心境從樂觀轉而惋惜,但畢竟這是一場攝影節的活動。

攝影節的講座

攝影節的講座方面:來自德國、收藏大量攝影集的影像研究者Lars Willumeit,進行一場名為「我的攝影書收藏」(Collect and Connect)的演講。曾在Du雜誌工作的Willumeit,提到了Du195911月該期刊登了August Sander的影像,也讓Sander的作品重回到世人的目光。此外,他提及四個攝影集出版的趨勢,但我當時沒有錄音,具體內容的印象也模糊了,只能抄錄原文如下:

  1. documenting fiction
  2. hybridity: analog / digital, online / offline, print on demand / offset
  3. matter and geological turn
  4. science and protest

值得一提的是,Willumet所觀察到的攝影出版趨勢中,「科學與抗爭」這兩個範疇或方法,在此次的特別展中是幾乎找不到或者不被重視。而特別展中比較知名或曾獲得獎項肯定的作品,不脫某種文化情懷式的書寫:一般而言,是在創作意識上蘊含著一股溫情或緬懷之意,在創作實踐上則體現了一種豪情或壯懷。





任職於瑞士攝影基金會(Swiss Foundation for Photography)Peter Pfrunder博士,以「融化中的山」(The Melting Mountain)為題,講述20世紀以降的瑞士攝影。Pfrunder認為1900-1950年間的瑞士景觀攝影,尤其是自然景觀的影像,多為渺無人煙、田園風光式、理想化的圖景。其中,阿爾卑斯山脈的影像,更成了凝聚國家認同、形塑民族身份的一種象徵。而源自瑞士、風行於當時的photochrom技術,對Pfrunder來說,只是加劇了人們不切實際的想像,使人愈發認不清現實。

Pfrunder以「再見瑞士」(ADIEU LA SUISSE) 之名,象徵性地為這期間的瑞士景觀影像做了總結與告別。而從投影片的副標題「攝影與國族神話的創造」(Photography and the Creation of National Mythology) 亦可讀出他左傾而批判的立場。他另以「早安瑞士」之名,介紹1950年之後的瑞士景觀攝影,多屬社會景觀之作。並對那些具批判性、直面社會問題、揭發社會黑暗的影像,給予肯定和讚揚。雖然Pfrunder1900-1950年間的瑞士景觀攝影缺乏同情,評述偶爾讓人感覺像是某種主義或意識形態的宣揚,但整場演講的豐富扎實且論述深刻,是一場令人心生敬意、印象深刻的講座。

台灣的郭力昕老師也參與了此次攝影節的講座,題目是「人體攝影的情色、政治與主體性」。人體攝影作為一種類型,傳統上通常讓人直接聯想到的是女體,而且是體態勻稱、曲線玲瓏的年輕女性身體。郭老師首先回顧並反思此一僵固而侷限的類型思維,並提問該如何看待那些「美體」之外的人體?郭老師的講座,主要引發我對藝術與道德之間合理關係的好奇。座談後我當面請教他這方面的問題,基本上他認為藝術與道德仍難以斷然二分,即便今日的社會與學術發展已日漸的世俗化和專門化。

攝影節的研討會

「買得起的攝影」研討會,邀集了攝影界的各方代表,有攝影家、策展人、出版人、相關業者等。會中的討論熱烈且懇切,我收獲頗豐,但有一事可再商榷:極端的德性論。在談論市場問題時,一位攝影家反覆說道:「我只是熱愛攝影,其他的與我無關」,並且檢討自己過去的貪婪和欲望,公開地道德自譴。他發言結束後,會場響起掌聲。而在研討會的結語中,主持人也附和該名攝影家的言論,予以頌揚和盛贊。過程中,只有一位出版人和一位業者或婉轉或堅定地表達了不同的意見。

適度的反省或道德自覺是重要的,不過一旦演變為極端的德性論時,則很容易形成一種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反倒危害了攝影家與市場之間關係的良性發展。攝影者以自身的道德來回避了解市場或被市場了解,其實是取消了自己在市場上的能動性,同時也低估了商業之於攝影從業人員的價值。弔詭的是,此舉表面上否決了雙方平等關係的可能性,實際上卻又以退為進的在這個關係中取得權力,站在道德的高地上俯視著同業......。另外,最後一場的中國當代攝影十年研討會,邀集多位專家學者,討論過程偶有交集。


2014連州攝影節